半岛彩票《整车EE架构升级加速-中国智能汽车车载芯片发展研究报告》聚焦于中国智能汽车车载芯片,并围绕车载芯片的产品属性、发展现状、竞争格局展开一系列研究与讨论,调研当前的市场、技术发展现状与痛点,并对当前主流企业的产品与应用进行多维度研究与解读,使行业内外人士可以更直观的了解当下中国车载芯片的技术应用进程与市场动态。
2017年之前,在政策刺激与市场需求拉动下,中国的乘用车市场呈现稳步快速增长态势。2018年开始,整体市场开始呈现周期性波动,经历了3年下行调整后,2021年乘用车在稳增长、促消费等政策拉动下开始回暖。
市场回暖,同时在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的转型下,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实现上升。2022年9月起,自主品牌乘用车的销量开始持续保持50%以上的份额,认可度不断上升。自主品牌中,传统品牌得益于成熟的产业链与品牌力,仍是中国汽车市场的中流砥柱。
从价格区间来看,10-25万元的车型销量占比最大,中低价位品牌车型仍是消费市场中的主流。
汽车智能化浪潮下,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车控功能成为车企“必争之地”,车辆渗透率逐年上升。智能驾驶L2/L2+级别功能目前已经在乘用车型中实现量产应用,其中并线辅助、车道偏离预警、主动刹车、巡航系统、车道保持功能在新势力品牌车型中实现大规模上车。
智能座舱在经历了座舱数字化、交互拟人化发展后,目前已经来到人机共驾阶段,实现多模态交互,并以场景为核心打造服务生态。其中,中控屏与语音识别控制系统的渗透率高达70%-100%,行车记录仪、全液晶仪表盘、DMS、HUD等功能也在逐步上车中。
随着整车架构的集中式发展以及智能驾驶功能的不断升级,智能车控在整车功能当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如车身控制、智驾控制、电池管理、汽车网关以及智能性和实时性的安全系统及动力系统。
在智能化与电动化的发展趋势下,自主品牌影响力有了明显提升。随着自主品牌在电动化与智能化上的发力,并持续推出创新车型,部分自主品牌汽车,例如比亚迪、吉利已进入此前由国际品牌主导的“高认知、高喜好度”区间,消费者对自主品牌汽车整体拥有了更高的购买意向。
据亿欧智库统计,在影响购车参考因素当中,25.7%的用户将品牌视为首要参考因素,这部分消费者多数为豪华品牌的忠实用户;有10.3%的用户将智能化程度视为首要参考因素,排名第四。消费者需求偏好方面,排在第一位的是智能驾驶功能,59.1%的用户表现出浓厚兴趣。尽管 L3级别智能驾驶功能的量产化进程相对缓慢,但用户对于日后智能驾驶功能的规模应用已形成认知并将其视为智能座舱功能的附加关注点。
OTA(云端升级)能力带来的持续升级使智能汽车常用常新,给消费者带来智能愉悦的驾乘体验。OTA功能包括FOTA与SOTA,其中FOTA为固件更新,而具有“软件定义”属性的SOTA功能的实现是从TBox端经网关,通过总线通讯将软件刷写到车内嵌入式设备ECU(目标ECU)。OTA功能的实现,对于车载芯片提出了更高的需求。
目前以智能化体验为产品特色的自主品牌已基本形成稳定的OTA节奏,逐步构建起产品竞争力。OTA能力带来的软件升级、订阅等新型服务,驱动着汽车产品的价值延伸,使商业模式向“硬件预埋+软件持续收费”模式转变。
产业智能化发展推动了汽车产品定义重塑以及主机厂软件组织形式的转变,使得主机厂、Tier1、芯片厂商三者合作关系在智能汽车供应链新格局之下发生改变。主机厂开始直接参与到如计算芯片、基础软件、功能应用等部件的选择与采购工作。
在新型合作关系中,主机厂负责整车架构与定义,并主导除了基础计算平台和基础软件以外的大部分应用层算法与软件的开发与集成工作。芯片厂商与主机厂会建立更加紧密的协作关系,并在产品定义与设计环节建立更多合作沟通。芯片厂商的话语权加重,并在产业生态中地位提升,议价能力增强。
中国车载芯片的需求市场庞大,但目前中国车载芯片市场95%依赖进口,其中计算、控制类芯片的自主率低于1%。在国家政策支持、产学研融合等方式的驱动下,本土企业不断提升汽车芯片设计能力,加快补全芯片生产制造侧的生产设备与设计工具的国产化能力,推动供应链自主可控。预计2025年,中国市场的汽车芯片国产化率将达到30%。
相较于国际供应商,本土供应商与国产化芯片也存在天然优势。当下产业智能化加速发展的过程中,芯片生态系统的构建尤为重要,本土供应商贴近中国市场且具备良好的配套能力。本土供应商的供应链稳定性更强,且产品更具性价比,在产业智能化发展过程中,迎来快速崛起。从车规级SoC芯片专利公开的趋势来看,2022年中国已超过美国成为全球车规级SoC芯片专利公开最多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