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彩票缺乏创新是芯片国产替代概念近几年被诟病的一个原因。在某些具体品类上,芯片国产替代就是若干家本土公司用一款国外芯片的规格书来指导自己的产品开发,本土公司的对标产品之间差异性不大,形成乱战,即所谓“国产替代”变成“替代国产”。
怎么做才是创新?开拓“尚不存在的10亿美元市场(zero billion dollars market)”,当然是创新。“尚不存在的10亿美元市场”是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经常提及的概念,他们当年创立英伟达的初衷,是在通用计算市场之外找新机会。1980年代开始的微处理器技术狂飙,让通用处理器统治计算市场,但在很多应用中,通用计算的表现并不好,典型如影像与图形处理,计算量超大而数据有特点,采用通用计算来处理耗时费能,难以满足专业人士处理影像的需求,好莱坞当时购买一台图形工作站价格百万美元,主要用来进行影视特效设计。
“发明一种新的图形计算方法,从而将售价百万美元的技术转换为只需要三四百美元就能装入电脑的技术。”这是创业阶段英伟达找到的突破点,技术是全新的,市场也是全新的,如黄仁勋所说:“我们不仅需要创造技术,还需要创造市场。这种创新精神定义了英伟达。”
当然,回看创业阶段的英伟达,这种选择有极大风险。当黄仁勋判断要兼容微软的图形技术标准时,已经陷入财政困难。当时的大客户世嘉付给英伟达的700万美元定金,是为了资助英伟达开发用于游戏机的显示芯片,改弦易辙的产品不符合世嘉的要求,而退回这700万美元,将让英伟达直接倒闭,最后黄仁勋联系了世嘉时任副董事长入交昭一郎,解释了英伟达将选择一条不同的技术路线,世嘉需要另选供应商,黄仁勋还希望世嘉能够把合同的全额支付给英伟达。最终世嘉同意了黄仁勋的要求,让英伟达有资金再运营至少6个月,这才有了后来的英伟达。
CUDA是英伟达打造“尚不存在的10亿美元市场”的另一个例子。但CUDA能从推出时的应者寥寥,到现在业内几乎无人不知,也经历了漫长的等待,作为上市公司,在CUDA推出后的前几年里,英伟达并未为GPU的通用之路找到明显的增长点,只有一些高校的科学家在尝试用CUDA来做计算,加速自己的研究,但是这样的市场太小了,在看不到明确的财务回报时,一般的上市公司很难做到多年持续投入。
英伟达之所以能坚持投入,在于创始人一直在掌舵,因而可以无视外界批评,坚持自己对技术的判断:工作的重要性是未来市场的早期指标。黄仁勋说过,英伟达判断一项技术是否有前景,只问这个技术能否实现值得做的工作,有没有真正推动科技的发展,而不是根据短期的财务预测来做判断。
与之对比,在人工智能上的投入,英特尔并不晚,但是职业经理人很难给短期不能贡献收入的业务更多耐心,持续维持应有强度的投入,往往会被财务数字影响,而对需要长期投入的新技术朝令夕改,最终错过机会。
因此,具备“向前看”的能力并不难,难的是如何把“向前看”时看到的技术与市场前景真正落地,这需要极强的运营能力与一点运气。创业公司如果一开始全力投入尚不存在的市场,风险极高,有更多“尚不存在”的市场,自始至终就没有起来过。这种“尚未开发的十亿美元市场”对创业公司而言,是机会,更多时候也是陷阱。
并不是所有公司,都要有很强的“向前看”能力,才能在市场上生存。“向下看”也是一种创新。功能类似的芯片,能贴合具体应用需求做出微改进也是创新。
资深半导体人士印宁华表示,国内创业首先是需要找准定位,他人吃剩下的行业市场,依然有捡漏的机会。例如,欧美公司的成熟方案,不一定适合山寨版布线和线材,于是工程改进解决方案的机会就出来了。他认为,不用迷信欧美公司的传统设计,甚至要挑战他们的权威, 结合自身产品设计能力,并切合整改的解决方案,就可以推出更适合当地市场的产品。
这种微创新带来的市场机会可能不大,但印宁华认为,只要有价值,就可以坚持做。他说:“不要太在乎刚开始的市场小,很多市场经过数年甚至十数年的培育起来后,便是所谓的技术端的头部优势和红利。”
在笔者看来,对当前大部分本土芯片设计公司来说,坚持“向下看”,坚持走到用户中去做真正的调研,在应用市场里去找欧美公司服务不到位的地方,加以改进,从而培养起自己的竞争力,应是一条可行之路。毕竟,没有眼睛向下的兴趣与决心,是一辈子也不会真正懂得中国的事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