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彩票习强调,中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对教育的深刻影响,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变革创新,充分发挥人工智能优势,加快发展伴随每个人一生的教育、平等面向每个人的教育、适合每个人的教育、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当前,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及其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人工智能在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如通过智能算法对学生的学习数据进行分析,可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精准化的学习指导和计划。
然而,目前教育人工智能的发展还不够成熟,这导致人工智能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面临一些困境。一方面,智能算法具有不可解释性,因此很难保证智能算法在进行学习指导时的准确性。另一方面,智能算法的运行需要大量学生、教师等的个人数据作为支撑,很难保证这些数据的安全。此外,在教育领域过分运用或依赖人工智能,也会导致信息茧房、学生学习自主性降低等问题。因此,为了更好实现人工智能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目标,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其一,加强教育人工智能的价值引领。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人类带来诸多益处的同时,本身也伴随着一些风险。人工智能对于教育的影响也是如此,极大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风险,如个人隐私泄露、人文价值关涉不足等。更为严重的是,随着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应用的增多及成熟,很容易导致技术理性对价值理性的僭越,造成人工智能成为教育发展的目的而非手段,这就完全背离了教育人工智能发展的目标。因此,在教育人工智能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做好价值引领,以使人工智能真正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
其二,夯实教育人工智能的技术基础。目前,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得到了大量成功应用,但很多应用并没有被广泛推广。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局面,主要原因之一是很多地区特别是西部欠发达地区并不具有基本的教育人工智能技术基础,如基本的硬件设备、网络设施等,这使得很多教育人工智能项目无法在这些地区推广。因此,需要夯实教育人工智能的技术基础,以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另外,人工智能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还有许多方面值得我们进一步完善,人工智能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技术支撑还有待提升。
其三,完善教育人工智能的法律保障。人工智能的发展一直伴随着诸多法律风险,一方面与人工智能自身的特点及设计存在局限有关,典型如算法具有不透明性;另一方面则与法律制度的建设具有滞后性有关,这导致人工智能的很多最新发展和运用会存在法律风险,如ChatGPT/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就存在诸如知识产权侵权、生成虚假信息等法律风险。作为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教育人工智能也同样存在着一些法律风险。如当学生、教师的数据被收集以后,哪些数据可以公开、哪些数据需要删除、数据的所有权属于谁等,这都需要从法律层面进行明确立法,不然将会引发很多法律问题。又如,当具有独立学习和决策的人工智能在赋能教育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责任应该由谁承担,是设计者,还是推广者,或是使用者?这些问题如果不能从法律上得到很好解决,人工智能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效果将会大打折扣。
其四,健全教育人工智能的伦理规范。科技伦理问题是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伦理问题的增多,科技伦理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2022年我国发布《关于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意见》对科技伦理工作进行全面统筹部署就是很好的说明。作为当前最为前沿的技术之一,人工智能的发展与应用也伴随着很多伦理问题,如具有自主决策和学习功能的算法的应用会引发信息茧房、算法歧视、算法偏见、责任主体难以确认、个人隐私泄露等伦理问题。当人工智能被运用于教育领域时,以上一些伦理问题很难避免。为了应对人工智能发展与应用所带来的伦理问题,建立伦理规范是目前较为有效的方法,大量不同领域的人工智能伦理规范的建立就是佐证。因此,需要建立健全教育人工智能的相关伦理规范以规避其伦理风险,进而使人工智能更好地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
其五,提高社会公众的人工智能素养。首先,具备一定程度的人工智能素养,人们才能很好地运用人工智能来赋能教育,如通过人工智能来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知识分布等。其次,具备一定程度的人工智能素养,可以避免一些人工智能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所带来的风险,如信息茧房、个人信息泄露等。需要指出,人工智能素养不仅仅指与人工智能直接相关的技术知识,还涉及人工智能伦理、人工智能法律等相关知识,因为人工智能在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会涉及很多人工智能伦理、人工智能法律等问题,人们需要对这些知识有所了解,才能很好地运用人工智能来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以人工智能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已是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随着人工智能的进一步发展,它对于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赋能将更加明显。当然,需要看到,教育高质量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教育人工智能的发展只是它的重要内容之一,它还涉及其他诸多方面的内容,如教育理念变革、教育制度创新等。因而,在大力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同时,还需要做好教育理念变革、教育制度创新等相关工作,如此才能更好地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兰立山)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坚持以习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习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